順義巧娘郝蘭英,家里展示著各種剪紙作品和相關的照片。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



北京文化守護人郝蘭英,順義區(qū)區(qū)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郝氏水紋雨點剪紙傳承人,曾作為中國婦女代表團成員赴巴西訪問,被譽為“中國巧嫂”。郝蘭英自幼跟隨祖母學習郝氏水紋雨點剪紙,所剪題材廣泛,有傳統(tǒng)鄉(xiāng)間民俗生活、花鳥魚蟲、自然風光,也有反映新生活的好人好事,剪出了長約2.4米、寬約1.5米的順義古縣衙形勝圖。

 

 

走進稷山營村,還未見郝蘭英,但隨處可見她的剪紙作品。大街小巷的護欄上,文化墻上的展板里,處處都離不開雨點剪紙。這種剪紙,已經(jīng)成為稷山營村的象征,村里還打造了郝氏水紋雨點剪紙文化街。

 

說起郝氏水紋雨點剪紙,還有一段頗為傳奇的故事。相傳在清末,天旱無雨,莊稼顆粒無收。為了祈求下雨,郝蘭英的祖輩便用紅紙,剪了許多雨點狀的剪紙,貼在墻壁、門窗、石頭上。沒多久,竟然真的下起了大雨,村民們都交口稱奇,稱雨點剪紙真的感動了上天。于是,便開始用水紋和雨點,結(jié)合起來剪紙。自此,水紋雨點剪紙聲名鵲起,成為附近人們希望吉祥如意的象征,其剪紙圖案樣式也被郝氏族人代代相傳。仔細觀看會發(fā)現(xiàn),郝蘭英的作品里,水紋和雨點的元素穿插,與剪紙圖案交融。

 

在順義區(qū)趙全營鎮(zhèn)稷山營村,一處農(nóng)家院,既是郝蘭英的家,也是她日常剪紙創(chuàng)作的工作室。郝蘭英,一位地道的農(nóng)村婦女,自小跟著家里的老人學習剪紙,十來歲時,就可以看見什么剪出什么。憑著這把剪刀,她還隨著中國代表團出國,漂洋過海,讓老外看了嘖嘖都贊嘆,稱這是把“魔術(shù)剪刀”。

 

耗時半年,剪出順義古縣衙形勝圖

 

在郝蘭英的工作室里,一幅巨型剪紙作品格外醒目。這幅作品名叫順義古縣衙形勝圖,長約2.4米、寬約1.5米。這是五年前,郝蘭英在順義古縣衙形勝圖書畫作品基礎上,按照剪紙的思路,還原出的順義古縣衙周邊街道縱橫、商賈云集、人來人往的繁盛景象。

 

順義古縣衙形勝圖剪紙作品。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

 

源于繪畫作品,卻與繪畫大不相同,剪紙要有連貫性和充滿性,畫面要填滿,不能留白,并且中間不能斷開。在這幅順義古縣衙作品上,潮白河的水緩緩流淌,“水是財,到了順義不能馬上流走,要把水留在這,把財留在順義。”郝蘭英在創(chuàng)作這幅古縣衙剪紙作品時,構(gòu)想出了以水貫穿的巧思。

 

“這幅作品中最難剪的就是戲樓,立體結(jié)構(gòu)的戲樓與平房四合院不同,三層結(jié)構(gòu)增加了剪紙難度?!睘榱藙?chuàng)作這幅剪紙作品,郝蘭英那半年時間幾乎沒睡過一個完整覺,從白天到晚上剪紙,一共用了四張宣紙才得以完成。

 

特殊的是,這幅順義古縣衙形勝圖是黑白剪紙作品,郝蘭英說,黑色剪風景效果更好,不容易褪色,黑色反差更大,能突出風景。相比花鳥,人文題材的剪紙更加考驗一個手藝人的功夫。當時,郝蘭英在順義區(qū)勝利街道龍府花園社區(qū)教課,完成作品后,特地贈送給了社區(qū)一幅順義古縣衙形勝圖剪紙作品。

 

1999年的40元,靠剪紙掙來第一筆稿費

 

郝蘭英成長的年代,女孩子從小就要學做針線活兒,剪紙、刺繡樣樣都得學,而她也不例外。郝蘭英的奶奶,是遠近聞名的剪紙高手,心中有樣,下剪成圖。那時十里八村的鄉(xiāng)親都來找奶奶剪鞋花,奶奶坐在石頭上,三兩分鐘就剪完,圓形的、三角形的都不重樣。每年的春節(jié)剪窗花、端午剪葫蘆,逢年過節(jié),奶奶幾乎忙不過來。

 

自幼看慣了奶奶剪紙的郝蘭英,起初是好奇,后來她越看越喜歡,也對剪紙開始產(chǎn)生了濃厚的興趣,整天嚷嚷著要奶奶教她剪紙。奶奶一看孫女喜歡,便騰出工夫來教她學剪紙。6歲,郝蘭英便拿起了剪刀,至今已經(jīng)近70個年頭。

 

郝蘭英正在剪紙,創(chuàng)作新時代作品鄰里和諧。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

 

對郝蘭英來說,走上剪紙這條路有點稀里糊涂,但也順理成章。由于母親去世得早,父親又在外工作,郝蘭英作為家里的老大,讀書到五年級后輟學,擔起了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。從小針線剪刀上的活沒少干,四個弟弟一個妹妹,他們的衣服都是郝蘭英做的。把家中的弟弟妹妹拉扯大,郝蘭英也練就了一雙巧手。

 

雖然輟學早,但郝蘭英喜歡讀書、平時愛看報紙,好學的她喜歡歷史,以此積累了許多剪紙創(chuàng)作素材。1999年,郝蘭英到大隊辦事,不經(jīng)意間看到了《京郊日報》上刊登的剪紙,便把那份報紙帶回了家,想給報社郵寄自己的剪紙作品。老伴兒一聽,當即表示強烈反對,“你可拉倒吧,北京的能人這么多,你趁早別想這回事了?!焙绿m英對老伴兒說,剪紙是個人愛好,需要家人的支持。

 

郝蘭英還是鼓起勇氣給報社寄去了剪紙作品,不久后,報社不但采用了她的剪紙作品,還給她寄了40元稿費。這一次,老伴兒也對她刮目相看。后來,郝蘭英多次給報社投稿剪紙作品,被順義區(qū)電視臺挖掘,郝蘭英的剪紙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線。

 

郝蘭英和她的剪紙作品,墻上大幅作品不少都是“?!薄跋病钡扔屑樵⒁獾念}材。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

 

2003年,在順義區(qū)趙全營鎮(zhèn)舉辦的“十月金秋”藝術(shù)展上,郝蘭英創(chuàng)作的農(nóng)家勞動場面剪紙作品參加藝術(shù)展,引起了轟動,她的作品又被送到區(qū)里、市里參賽。媒體相繼對她的作品進行了報道,并稱她是“中國巧嫂”。此后,郝蘭英的作品多次在國內(nèi)外剪紙大展和比賽中獲得金、銀、銅獎,多幅作品被藝術(shù)館、博物館收藏。

 

隨團出訪,把剪紙文化帶到大洋彼岸

 

一次偶然機會,郝蘭英從報紙上得知門頭溝婦女銷售手工藝品賣錢。為了能讓順義的手工藝品走出去,郝蘭英為自己爭取到了一個考試名額,經(jīng)過選拔考試,郝蘭英考取了國家級技術(shù)技能工程師。

 

這一次成功考證,也給郝蘭英帶來了一次出國的機會,作為中國婦聯(lián)代表團成員,參加中巴婦女文化與發(fā)展周活動。郝蘭英一輩子沒走出過國門,沒想到第一次出國就到了遙遠的巴西。

 

活動現(xiàn)場,郝蘭英做的蝴蝶剪紙吸引了很多巴西人,觀眾甚至把她圍成一圈,“這些蝴蝶剪紙受到了巴西人的極大歡迎,根本剪不過來。”郝蘭英至今還記得當時的盛況,甚至有巴西友人提出她手中的是“魔術(shù)剪刀”,想要購買郝蘭英剪紙使用的剪刀。

 

郝蘭英在用剪刀剪紙,曾有外國友人想購買她手中的“魔術(shù)剪刀”。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

 

現(xiàn)在,在郝蘭英的工作室里,還擺放著當年她出訪巴西的照片。那一年,兩個禮拜的出訪行程,郝蘭英隨團去了三個城市,也把中國的剪紙藝術(shù)帶到了大洋彼岸。

 

傳承創(chuàng)新,剪刀里的三山五園

 

手托著剪刀,拇指和食指捏住紙,郝蘭英手中的紙轉(zhuǎn)但剪子不轉(zhuǎn),不到一分鐘,紅紙上就多了一個正圓。點面線是剪紙的基本結(jié)構(gòu),黑白灰賦予剪紙張力,直曲銳是剪紙的線條要求,“把點、面、線、黑、白、灰、直、曲、銳這九個字運用好了,剪紙自然就做得好?!焙绿m英說。

 

郝蘭英展示紙上剪圓。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

 

十多年前,郝蘭英經(jīng)協(xié)會推薦,只身一人前往南京培訓,自此,“野路子”出身的郝蘭英剪紙理論得到了極大豐富,剪紙水平也得到了提升。仔細看,郝蘭英的剪紙作品,不乏有極細致的作品,郝蘭英指著一幅剪紙作品說,“剪紙手藝講求的是細如發(fā)絲、尖如麥芒。”

 

剪紙用的紅紙張,都是郝蘭英精心挑選的,要安徽產(chǎn)的紅紙,“紙一定要選好的,拿起紙張來輕輕一抖,沒有嘩啦嘩啦的聲音,紙張摸起來柔軟且薄,還不掉色,這就是好紙?!倍嗄昙艏垼沧尯绿m英練就了一雙挑紙的慧眼。

 

在郝蘭英創(chuàng)作的長桌上,除了各種大小的剪刀、木尺工具和紙張,還摞著一沓厚厚的報紙。特別的是,這些報紙的四周用大頭針封邊,里頭夾著厚厚的剪紙作品,三山五園系列、董存瑞系列、村規(guī)民約系列等,這些是郝蘭英受邀新近創(chuàng)作的剪紙作品。

 

報紙里收藏者郝蘭英的剪紙作品。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

 

除了傳統(tǒng)剪紙藝術(shù)的傳承,郝蘭英的剪紙創(chuàng)新性強,緊跟時代。2008年,她剪出了一幅《福娃迎奧運》的剪紙送給了北京奧林匹克水上公園;2010年她用紅紙剪出“北京精神”,利用煙盒、月餅盒、牙膏盒等廢棄物,剪出一個多彩的“北京精神”;近年,還結(jié)合中國夢等主題創(chuàng)作了《中國夢》《地道戰(zhàn)圖譜》等系列作品。郝蘭英創(chuàng)作的題材越發(fā)豐富,從傳統(tǒng)民俗,到如今的皇家園林,在她的剪刀下,中國傳統(tǒng)剪紙文化與多元文化逐漸相融。

 

載教學剪紙,桃李盈門

 

傳承非遺剪紙文化,74歲的郝蘭英,沒想過停下腳步,白天忙完教課,晚上還要抽空剪紙,晚睡是郝蘭英多年的習慣。

 

如今,郝蘭英也越發(fā)意識到,老手藝面臨失傳的尷尬處境,自己下一代子女并沒有從事相關行當。雖然,多年來,她也有意培養(yǎng)孫子孫女一代學習剪紙,不過,要傳承非遺剪紙文化,這些還遠遠不夠,她還要爭取做更多。目前,郝氏水紋雨點剪紙是順義區(qū)區(qū)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,打算申請市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,還要尋找喜歡剪紙并且有天賦的好苗子帶更多徒弟……對郝蘭英來說,要做的事情還很多。

 

若要問起,教過的徒弟到底有多少?郝蘭英也數(shù)不清了。

 

十多年前,一名大學生特意從城里來找到郝蘭英求教,并以此完成了自己的畢業(yè)作品。郝蘭英還曾與石家莊的徒弟依靠書信往來教學剪紙?,F(xiàn)在長期跟著郝蘭英學習剪紙的有四位,其中還有一位是殘疾人,通過學習剪紙找到了工作。

 

真有天賦想學的人,只需要一杯茶,郝蘭英再回贈一把剪刀,就是再簡單不過的拜師儀式。不收取分毫教學費,只為了傳承郝氏水紋雨點剪紙手藝,郝蘭英不想把剪紙這門手藝失傳了。

 

郝蘭英新時代剪紙作品,包括進京趕考等題材。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

 

近十年來,郝蘭英堅持在趙全營中學教孩子們學剪紙,此外,還在街道社區(qū)等地教剪紙課,為了吸引孩子們對剪紙的喜愛,郝蘭英以謎語等形式豐富剪紙課程。不久前,郝蘭英在一次教學中,發(fā)現(xiàn)了“一棵好苗子”,她說,自己很想栽培這個小孩,也想邀請孩子跟著自己學手藝,把郝氏水紋雨點剪紙這門手藝傳承下去。

 

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

編輯 張樹婧 校對 劉軍